比賽規則
1、參加資格限長庚大學教職員生。
2、每人限答一題。
3、每題以最快答對者為得獎者,獎金每名新台幣200元整。
4、答題需至註明姓名、系別、EMAIL及題號,資料不齊者視同未參與比賽。
5、題目所用的資料庫都來自http://www.lib.cgu.edu.tw/flylink的中華民國期刊論文索引及本館館藏資料,只要是校園內都可使用。
6、答題時間為96年12月5日開始,答對者將於答題後五日內以EAMIL告知
1 |
在中外文學有一篇「慾望之流:莒哈絲的「「中國情人」」與書寫越界」中提及莒哈絲在「自傳」小說中提及「我一生的故事並不存在。不存在。它沒有中心,沒有路徑,沒有線條。」....請問該文提及何時是作者生命的轉淚點?請註明該篇文章年代、卷期及頁數。 A:渡湄公河 。 陳豔姜(民90)。慾望之流:莒哈絲的「中國情人」。中外文學,第三十卷第四期,頁91-103 |
答畢 |
2 | 在國文天地有一篇「關於余秋雨散文創作的再思考,文中提及余秋雨散文引起廣泛反響原因何在?請註明該篇文章年代、卷期及頁數。 |
答畢 |
3 | 在聯合文學有一篇「我一向都比較反叛--專訪日本小說家村上春樹」,文中村上春樹提及他年輕時都不念日本文學,因為日本文學太沉重、太悶人和令人窒息...,這段時間,我找到的是外國文學,對外國文學反而有一種認同,尤其是那兩位作家是村上春樹六0年代的偶像?請註明該篇文章年代、卷期及頁數。 |
答畢 |
4 |
在幼獅文藝有一篇「溫州街舊事--杏林遺風憶劉俠」請問文中說明劉俠是在寫完那一本書後領取了獎金成立了伊甸文教基金會?請註明該篇文章年代、卷期及頁數。 |
答畢
|
5 | 在傳記文學中有一篇「沈從文寂寞的教授生涯」提及,那兩個人是促使沈從人進入大學教書的人?請註明該篇文章年代、卷期及頁數。 |
答畢 |
6 | 在國文天地中有一篇「擦肩而過,卻在心頭住了下來--談張愛玲的「愛」的蒼涼與無奈」中提及在「愛」這篇文章中那一段話代表典型張愛玲的蒼涼?請註明該篇文章年代、卷期及頁數。 |
答畢 |
7 | 在歷史月刊中有一篇「多采多姿的紀曉嵐」,文中提及紀曉嵐根據那一個人的詩寫了「山色空濛淡似煙,參差綠到大江邊。斜陽流水推篷望,處處隨人欲上船。」?請註明該篇文章年代、卷期及頁數。 |
答畢 |
8 | 在歷史月刊中有一篇「青年李國鼎「劍橋經驗」(一九三四至一九三七)對「臺灣經驗」的啟示」文中引述李國鼎先生晚年認為社會紛擾之源何在?請註明該篇文章年代、卷期及頁數。 A:一則由於個人見識之偏剖,一則起於教育的僵固。隨著時代的推移,社會的多元,越需要每一一個人以廣闊的見識、豐富的涵養來包容異見,而過去整個教育體制,重專業技能之傳授,而輕思想價值之啟發,以致精專技,卻疏通識。 |
答畢 |
9 | 在歷史月刊中有一篇「蔣宋美齡:何以不留回憶錄--張學良:亦有難以表白之事」,該篇作者認為那一個事件應該是兩位歷史人物不願寫回憶錄的原因?請註明該篇文章年代、卷期及頁數。 |
答畢 |
10 | 在當代醫學「宋瑞樓教授的故事 -6」中提及國人都有乳糖分解酵素不足的毛病,何以大部份孩童確無此毛病?請註明該篇文章年代、卷期及頁數。 |
答畢 |
11 | 在台灣醫界有一篇「 臺灣早期留學歐美的醫界人士--第一位官派到歐美的杜聰明博士 -1-」提及杜聰明先生在醫學校時有暗殺袁世凱的計劃,他從總督府研究所的實驗室盜出何種菌種,要投入水源地暗殺袁世凱?請註明該篇文章年代、卷期及頁數。 霍亂。朱真一(2001)。臺灣早期留學歐美的醫界人士--第一位官派到歐美的杜聰明博士(1),台灣醫界,44:12 ,頁69-70 |
答畢 |
12 | 在國文天地有一篇「腳下的地理 有情的人生--黃春明先生訪談錄」黃春明先生提及撰寫論文需要大量閱讀書籍,但寫小說需要的東西為何?請註明該篇文章年代、卷期及頁數。 A:需要豐富生活經驗,豐富的文字語言 |
答畢 |
13 | 在國文天地有一篇「腳下的地理 有情的人生--黃春明先生訪談錄」黃春明先生提及那兩本書對他短篇小說寫作有很大影響?請註明該篇文章年代、卷期及頁數。 |
答畢 |
14 | 在講義雜誌有一篇「我的奮鬥:莊淑旂的一生」,莊淑旂提及何謂「前癌症狀」?防治之道為何?請註明該篇文章年代、卷期及頁數。 A:感冒問題,防治之道為今天的疲勞,今天消除。講義,180,頁72-75 |
答畢 |
15 | 在科學發展月刊中有一文「蛇毒大師--李鎮源院士」論及李鎮源是因研究何種東西獲得醫學博士學位?請註明該篇文章年代、卷期及頁數。 |
答畢 |
16 | 李國鼎先生曾經寫了一篇「財經內閣的開創者--追憶俞鴻鈞先生」,請問該篇文章發表於那一篇期刊的那一卷、期及年份、頁數,並請問圖書館內是否有該本期刊 |
答畢 |
17 | 重生一書是描寫作者從脊髓長腫瘤到治療後的人生,請找一篇文章出現在臨床醫學雜誌中討論有關脊椎腫瘤的治療方法,請列出文章篇名及該篇作者為何,並根據此篇文章指出脊椎內腫瘤依位置分可分那三種? |
答畢 |
18 | 安琪拉的灰燼是愛爾蘭裔的作家Frank McCourt描寫其童年生活,在成大西洋史集刊中有一篇探討19世紀中期愛爾蘭人移民美國運動,其中提及遷移主因為十九世紀愛爾蘭馬鈴薯病變,該事件在1845年造成愛爾蘭1/3馬鈴薯遭到污染,何以在1846年產量又回升但到1847年又造成疫情一發不可收拾,請註明該篇文章年代、卷期及頁數。 A:因英國政府為了回補去年減收的產量,擴大馬鈴薯的種植。張勝博(民91)。從饑荒到移民:論十九世紀中期愛爾蘭人的移民美國運動,成大西洋史集刊,10,215-254 |
答畢 |
19 | 甜甜圈外的人生是描述一個幼年即得糖尿病女孩的生活,請找出四篇期刊文獻探討與此主題相關文章,答題請註明文章篇名,出處(期刊名、卷號、期號)、頁數 |
答畢 |
20 | 媽媽有病是一本描寫代理佯病症的傳記故事,所味代理佯病症是指患者以他人替代自己成為病患的角色,持續性地佯裝?或心理的戲劇性症狀,以取得各式各樣的醫療檢查...,事實上它也是兒童虐待的一種,延深閱讀請找出一本與兒童家暴有關的館內圖書,請寫出該書書名及 ISBN |
答畢 |
21 | 用腳飛翔的女孩是演唱家蓮娜•瑪莉亞的故事,她出生時即缺雙手,在國內有一個類似的例子-楊恩典,圖書館有一本與楊恩典有關的書可供延深閱讀使用,請問該書目前的狀態是在被外借還是在館內?若被外借請問其還期為何時? |
答畢 |
22 | 阿拉斯加之死是描述一個年輕人克里斯客死阿拉斯加的故事,延伸閱讀為了多了解阿拉斯加,找到在國家地理雜誌(National Geographic)有一篇「阿拉斯加的寂寞荒野」提及在那一項法案簽署後,外來人及從費班克或安克治等城市來消遣而來的打獵的人就只能在指定為國家保留區的地區打獵,但當地區民則不受此限制,請註明該篇文章年代、卷期及頁數。 |
答畢 |
23 | 病人狂想曲是Anatole Broyard在得了轉移性攝護腺癌所寫的文章, 請就期刊論文中找出兩篇利用飲食預防攝護腺癌的文章,需註明文章篇名、期刊名、卷期、頁數及年代等資料。 1. Giovannucci E. Rimm EB. Liu Y. Stampfer MJ. Willett WC.(2002)。 A prospective study of tomato products, lycopene, and prostate cancer risk. 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94(5):391-8 2.Clark LC. et al.(1998) Decreased incidence of prostate cancer with selenium supplementation: results of a double-blind cancer prevention trial.British Journal of Urology. 81(5):730-4 |
答畢 |
24 | 眼戲是Henry Grunwald描寫其視力喪失的心路歷程,在健康世界有一篇報導台灣盲人重建院,該院長提及截至91年 台灣那一個縣市盲人數最多?原因為何?請註明出處 (文章篇名、期刊名、卷期、頁數及年代等資料) |
答畢 |
25 | 怕老一書為作者以涵蓋半世紀的美國社會文化為經線,以個人的際遇為緯線,來詳盡述說一位前衛女性在半世紀中的風雲際會,可說是作者的五十自述,文中有提及女性 運動,在女學學誌有一篇「台灣母職圖像」研究中提及,WINDEBANK 在1999年運用微觀觀點對英、法兩國有十二 歲以下孩童的全職或兼職女性進行身度訪談,發現兩國女性對於親職照顧與工作衝突時有何不同表現 ? 請註明該篇文章年代、卷期及頁數。 |
答畢 |
26 | 教天鵝跳舞是一本描述美國小姐海瑟的故事,海瑟的父母在海瑟發病後曾向東南醫院索取病歷被拒絕,請找出在國內期刊論文中探討病歷所有權歸誰的文獻,並說明該文最終是否有結論指出病歷所有權歸誰?請註明出處 (文章篇名、期刊名、卷期、頁數及年代等資料) |
答畢 |
27 | 延伸閱讀「教天鵝跳舞」,我在期刊論文找到一篇「幼兒聽障知多少的文章」,請問文中提及那一個年紀區段是聽理解發展時期,那一個年紀區段是聽認知發展時期? |
答畢 |
28 | 在民國78年有兩本期刊分別翻譯了葛林斯班所寫的與中央銀行及商業銀行有關文章,請問列出兩本期刊的刊名及卷期、頁數? |
答畢 |
29 | 在電醒世界的人一書中提及米爾格蘭的都市心理學研究,延深閱讀「都市人的社會心理特質:公私場域之分」中提及都市人無視於在公共場合中求救的弱者、犯案的嫌犯原因何在? |
答畢 |
30 | 天使不哭泣是一本描寫家庭遭變故小孩到育幼院之後的生活,在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 有一篇「家庭壓力、家庭資源與家庭危機形成之研究--以臺灣省立臺中育幼院院童家庭為例」文中指出Lindesy及余漢儀分別於1992及1995年指出那兩種家庭的人容易失去孩子? |
答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