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閱讀關  懷 大 地

 

 

     

自然生態文學(簡稱生態文學)是近年興起的文體,

屬於文學創作當中的非虛構文學,有別於傳統的案頭文學,

生態文學在創作前強調自然的觀察、調查乃至紀錄,

在作品中所提到的不再只是泛稱的鳥、無名的蝴蝶、不知名的蜻蜓,而是指名道姓,學名清楚的物種。

情感上,也不再純粹是作者內心情感的發抒,更多了一分的物種記錄與觀察心得,環境關懷與保護的使命。

 

舉例言之:

 

宋代王禹偁詩

<春遊南靜川>寫道:「…野桃誰是主,山鳥不知名。欲舞寧無蝶,思歌亦有鶯。官閒春日永,擔酒此中行。」

 

宋代辛棄疾

<鷓鴣天>云:「山無窮數周遭碧,花不知名分外嬌。」詩詞中所寫的不知名花鳥,是詩人在自然中的觀察,

 

當代劉克襄

<雪山行>對比:「星鴉也高立在幾棵大鐵杉上,哇哇大叫,黃昏時,有若鬼嚎。另外,上百隻的粉紅鸚嘴在灌叢鑽動。阿里山鴝雄鳥也來了,為這場黃昏組曲劃下休止符。」可以發現鳥類與植物的專名一一出現。

 

在這裏我們以自然文學創作與研究者吳明益定義作結語:「『現代自然寫作』即是面對工業革命,加入生物學、生態學、環境倫理學的交疊激盪,結合出一種糅合自然科學、倫理學、美感與抒情性,成為一種貌似傳統自然文學,但內質卻已發生變化的書寫模式。」(《台灣自然寫作選》,頁12。)

 

 

 

                                                                                                                         指導老師: 通識中心 韓學宏老師   

 

 

時 間: 12.30 ~ 1.12

 

 

地 點:圖 書 館一樓  科 學 人 文 專 區

                      歡 迎 讀 者 至 館 內 閱 讀 或 預 約 外 借

 

 

 

"據台灣大百科全書所提台灣生態文學的發展,除一般較熟知的典型作者如劉克襄、徐仁修、陳冠學、廖鴻基、凌佛、吳明益等人外,生態詩、動物小說、原住民文學等都應納入討論,自然科學家所撰寫的科普著作同時不容忽視。近年來自然書寫漸有專業化、細膩化、多元化的傾向,如昆蟲學家朱耀沂、從事生態農法的阿寶、賴青松,原住民作家夏曼‧藍波安、撒可努等作品...。" 本清單推薦圖書館內有關台灣生態文學部份作品,供讀者參考。

 

 徐仁修

題名 / 著者 索書號 圖書連結
守護家園 : 台灣自然行腳30年 367 8568 88 Click here
自然四記 : 徐仁修的自然觀察與體驗 367 8568-2 87 Click here
動物記事 : 徐仁修的自然觀察與體驗 385.232 8568 90 Click here
獼猴與我 : 徐仁修的自然觀察與體驗 389.9 8568 86 Click here
邊陲東部 : 台灣最後的淨土 677.3 8568 89 Click here
赤道無風  857.85 8568 89 Click here
繽紛.太魯閣 992.3833 8568 100 Click here
 劉克襄
題名 / 著者 索書號 圖書連結
小綠山之歌 : 臺北盆地四季的自然觀察《鳥類篇》 367 8756-2 84 Click here
小綠山之舞 : 臺北盆地四季的自然觀察《昆蟲.兩棲篇》 367 8756-3 84 Click here
花紋樣的生命 : 自然生態散文集 篇》 367.07 8756 97 Click here
荒野之心 : 小燕鷗的世界之旅 381 8756 75 Click here
天空最後的英雄 : 旅次札記 388.827 8756 75 Click here
11元的鐵道旅行 733.69 8756 98 Click here
巡山 851.486 8756:3 97 Click here
自然旅情 : 鯨魚、獼猴與鳥類的觀察記事 855 8756:12-3 81 Click here
風鳥皮諾查 857.7 8756:2 80 Click here
永遠的信天翁 : 劉克襄動物故事 857.7 8756:2-2 97 Click here
小蜥蜴的回憶 857.7 8756:2-3 100 Click here
 吳明益
題名 / 著者 索書號 圖書連結
迷蝶誌 387.793 8853 99 Click here
臺灣自然寫作選 855 8853:4 92 Click here
家離水邊那麼近 855 8853:4-2 Click here
 廖鴻基
題名 / 著者 索書號 圖書連結
後山鯨書 389.7 8524 97 Click here
漂島 : 一段遠航記述 855 8524:2 92 Click here
腳跡船痕 855 8524:2-2 95 Click here
領土出航 855 8524:2-5 98 Click here
台11線藍色太平洋 855 8524:2-6 98 Click here
  范欽慧
題名 / 著者 索書號 圖書連結
跟著節氣去旅行 : 親子共享自然的24個旅程 528.2 8693 99 Click here
臺灣生物曆 : 自然生態四季觀察與聲音紀錄  855 8693:2 91 Click here
 亞榮隆. 撒可努
題名 / 著者 索書號 圖書連結
走風的人. 我的獵人父親 536.3361 8464 94 Click here
山豬.飛鼠.撒可努 ; 2 : 走風的人 536.3361 8464-3 100 Click here
 賴青松
題名 / 著者 索書號 圖書連結
青松ê種田筆記  855 8343:2 96 Click here
 王家祥
題名 / 著者 索書號 圖書連結
徒步 855 8464:10 93 Click here
  阿寶
題名 / 著者 索書號 圖書連結
女農討山誌 : 一個女子與土地的深情記事 855 852:2 93 Click here
  陳冠學
題名 / 著者 索書號 圖書連結
田園之秋 855 8726 80 Click here
 夏曼.藍波安
題名 / 著者 索書號 圖書連結
冷海情深 863.855 8563 99 Click here
黑色的翅膀 863.857 8785 98 Click here
老海人 863.857 8785-2 98 Click here

 

 

 

 

走風的人:我的獵人父親        /  亞榮隆‧撒可努                      索書號:536.3361 8464

 

 

作者簡介:

亞容隆‧撒可努為排灣族人,

在排灣族語裡,「亞榮隆」的意思是「雷聲」,「撒可努」的意義是「動物的奔馳從未停止,

植物的生長從未間歇」,也就是生生不息。家鄉的人則稱他為「夢想實現的人」。

1998年他寫的第一本書《山豬、飛鼠、撒可努》於2000年獲得巫永福文學獎首獎,

他的作品「飛鼠大學」被收入國中教科書,也獲選哈佛大學中文指定教材。

 

資料來源:

  1. 1. 中央廣播電台。亞容隆‧撒可努,台灣文學作家系列。2011年12月27日,
  2. 取自http://www.rti.org.tw/ajax/recommend/Literator_content.aspx?id=230
  3. 2. 劉秀美撰寫。亞容隆‧撒可努,臺灣大百科全書。2011年12月27日,
  4. 取自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7600

 

內容簡介:

本書是藉由作者與其父親(該洋)上山打獵,描述排灣族人對生態的尊重,

由文中可以感受到濃厚父愛與經驗傳承,及原住民生活的哲理與對自然的謙卑。 以下節錄一些章節片段與讀者一起醒思。

 

例如「豬與竹筍」一文中提到

「在山上,如果我們要休息的時候,不要隨便亂坐,亂躺,在怎麼累,也要先察看我們休息的地方安不安全,萬一有毒蛇和咬人的大螞蟻怎麼辦?不要看到凸起的石頭就想坐上去,先看看石頭周圍底下有沒有蛇,坐在枯葉和枯枝上面,先用腳踢一踢、翻一翻,看看以沒有蜈蚣、蜘蛛,和黑黑那種咬人最痛又會發高燒、又最喜歡咬屁股的蟲。如果我們走到陰涼的地方要休息,不要以為沒有雜草、沒有枯葉或枯枝,只有泥土光凸凸的地方最安全。兒子,你可能不曉得,底下有土蜂住在下面,你看不到他們的洞,都是因為他們把門關起來了…」。

 

「撒可努,我的兒子啊,危險是能預知、感受和學習的,不斷地學習、感受、判斷得準確就能預知危險的存在,這是獵人最重要的課程和常識。..」

 

現在的人很奇怪,明明告訴他們那個地方很危險,柵欄和標語都清楚地告知,甚至強制約束了人的行為,但就是有人會拿自己的生命開玩笑,得到教訓後才知道後悔,這就是不能預知、相信自己直覺能力的人…。

 

「收獵陷的黑熊」
獵人的每一次經驗都是學習而體驗過來的,經驗可以讓我們的直覺更精準。我們要能自我約束和遵守規則,有些話不能亂說,或對自然有任何的不敬,因為自然和土地隨時有權力帶走你獵人所能擁有的榮耀和權利,謙虛是自然讓你體驗的修養。

 

在整個狩獵的過程中,不是只有獵人在學習經驗,獵物也是在學得求生的經驗,大自然是公平的。…

 

你的祖父說:「如果這樣的事一直發生,那是獵物對你太了解了,你的習性和行為、氣味都被他們熟悉化了。」老人家都說這叫做「你的獵物給你放陷阱」,那是祖先在告訴你,這個獵場要休獵…

 

謝世忠教授在序言中提及本書可視為另類的動植物百科大全…‧人類學分科中原有民族動物學(Ethnozoolog)和民族植物學(ethnobotany)分支,主要為探究部落或類部落社群對動植物的認識方式。不過,在台灣,相關的研究一直未能形成氣候,因此,排灣作者自己陳述獵場上的傳統動植物觀,無疑彌足珍貴。
我們可由「遇見飛鼠樹」體會謝教授所描述之意涵

 

飛鼠每一個季節吃的樹葉都不一樣,一隻飛鼠會有好幾個做窩的樹,我們獵人都知道,哪一種樹才是飛鼠最喜歡做窩的樹。
不管飛鼠什麼季節吃什麼樹葉,我們都叫它飛鼠樹。但為了知道什麼季節裡飛鼠吃什麼樹的樹葉,在哪一個地方會有飛鼠喜歡吃的樹葉,我們才會說出樹種的名稱。


植物學家在命名植物學時,會學名和俗名人(別名),我們排灣也有相同的方法。我們為了知道飛鼠因季節吃的樹葉是什麼,那就是植物學家說的學名,而飛鼠樹及飛鼠窩就是它的俗名(別名)

 

「公山羊的鬥場」

離開後,有種思緒不斷的在心裡翻滾著:自然用她的方法表達對我離開的感受,而我能回敬的是什麼?我想問問我的獵人父親,但自己的思緒卻告訴自己,你都能感受自然給你的感覺,難道找不到回應給自然的理由嗎?這時候我內心突然湧起一股不知名的示意,讓我不自覺的對大自然耳語。這是我對大自然的回應,也是我置留在原地的一份尊敬和虔誠的感恩。
我的獵人父親讓我感受到他的偉大,我開始有所疑惑,到底父親是屬於誰?是他屬於大自然,還是大自然屬於他?父親對自然和土地的對話是那麼真誠真意,是那麼美麗和舒服,但在父親身上,我看到了土地和自然接納父親的那個榮耀。這時候我也才能體會和感受,沒有人或是任何一個生命能被誰屬於,就連自然、土地、空氣、水、樹木、花草、動植物都一樣,沒有人有權利去拿走、剝奪任何生命要存在的定義。然而相對和互相,尊重和誠意才是平衡共存的真理。

 

「兒子,你看地上的蹄印只有下來,並沒有上去的蹄印,表示山羊是從山上下來的。」父親指著地上山羊跳下前,並沒有上去的蹄印,表示山羊是由這裡上去的,地上會有泥土被山羊後腿蹬下的蹄土,和留下吃重的蹄印。但山羊由上頭下來時,力量都壓在前腳,前腳落地時,後腳再跟上。
父親指著地上很多的蹄印說:﹁這裡是山羊的鬥場和摔角場,山羊在這裡摔角、互鬥,以示對領土和山羊群領導地位鞏固的象徵。

 

 

 

延伸閱讀

伊苞,Michale Chang(2004)。老膺,再見。台北市:大塊文化。